梦成讲三国诸葛亮周瑜(梦回三国诸葛亮)
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国演义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个人简介
- 2、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故事概括
-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概述
- 4、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到底谁更胜一筹?
- 5、诸葛亮三气周瑜典故讲解
- 6、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三国演义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个人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故事概括
是三气周瑜吧,三气周瑜是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小说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这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
故事概括: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老母)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是三气周瑜吧,三气周瑜是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小说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这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
故事概括: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老母)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概述
三气周瑜简介: 三气周瑜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第五十一回,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有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第五十五回,诸葛亮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十六回,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策,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第五十七回----三气周瑜 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 “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马又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周瑜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 :“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到底谁更胜一筹?
三国是一段非常热门的历史,初期因为东汉皇帝不作为导致宦官和大臣们争权,没人关心民生、也没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各种苛捐杂税强压在老百姓身上。后来随着太平教张角三兄弟掀起的黄巾起义,从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
在那个时代里各路军阀为了抢夺地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阴谋、阳谋、军事行动、驱虎吞狼等等花样百出。而这些计谋,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各方军师手中,可以说拥有一个得力的军师,在乱世里面能够存活的概率将会增加,拥有一个顶级军师将能争霸天下。
三国里面蜀汉和东吴的国力对比曹魏来说偏弱,而且两个政权的框架大体相同,都是依照军师的策略起家、割据一方,后来又因为军师辞世后开始走下坡路。蜀汉的军师就是诸葛亮,东吴的军师就是周瑜,甚至那个时代还流传着"既生瑜,何生亮"的说法。近段时间网上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做比较,谁的才能和品格要高些,也引发了热议。其实从他们两人所经历的事,所做出的成绩以及最后的结果就能明了。
江东周郎
周瑜生在江东名门望族周家,祖上曾做过"三公",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是时代里,周瑜这种出身注定他此生就不平凡。因为门庭显赫,他从小就接受了那个时代的顶级教育,文学、音律、兵法塞满了他的课程表。而周瑜因为天赋极好,并没有抵触、排斥这些的学业,反而在各个领域都学得很深。特别在音律方面简直是一个大拿,不论什么曲子只要稍微有些差错就能让周瑜发现,因此也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他步入时代的舞台是从他的同窗好友孙策开始,孙策成年后感觉即将天下大乱,他看出了袁术有吞并江东的野心,于是拿着传国玉玺和袁术换来粮草和兵马,然后邀请周瑜担任自己的军师,两人共创大业。周瑜加盟孙策后没有辜负众望,在他精准的谋划下,孙策得以打下庐江郡作为基地开始蚕食江东,几年后在正面战场击败了江东最大的诸侯刘瑶并占据江东重镇建邺城,从此吞并江东六郡。
而周瑜军事生涯里最漂亮的战绩当属赤壁之战,彼时曹操携带几十万大军将要吞并江东进一步统一天下,此时的江东可以出战的军力仅有6万人,再加上刘备的2万援军,实际上只有曹操三分之一的实力,很多江东重臣都想投降,周瑜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优势劣势有请战。在本次战役他和老将黄盖设苦肉计,并用使用火计攻打曹操。
当时的曹军多为北方人也不善水战,遭受火攻后不知所措,再加上周瑜指挥东吴和刘备的军队反攻,一夜之间歼灭了曹操绝大部分有生力量,以一人之力推延了统一的进程。但事后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却被诸葛亮抢先一步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想算计诸葛亮时却被诸葛亮洞察,随后将计就计反算计周瑜,周瑜羞愧难当,当场被气死。
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周瑜那么显赫的出身,他本是青州琅琊人,年少的时候青州被黄巾贼肆虐,由此跟随家人搬迁到南阳避难。作为那个时代最有天赋的几个人之一,诸葛亮很早就体会了世态炎凉,也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想要成为上古大贤管仲、乐毅一样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少年时代被送到荆州大贤水镜先生门下学习,也在这里丰满了自己的知识和韬略,由此得到了"卧龙"的称呼。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在曹操南征时期,彼时刘备刚刚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但很快曹操南征大军的急先锋夏侯惇就已经率领精锐部队打到了刘备跟前。诸葛亮很淡定的在博望坡设计阻挠夏侯惇,用一把火烧毁了夏侯惇的部队,宣告自己出世。后来在刘备举棋不定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和孙权结成联盟,并以自己的才智和雄辩说服江东出战,也在赤壁之战借来东风助力刘孙联军击败曹操。战役结束后诸葛亮快人一步帮刘备抢占了荆州大部分地区,随后又占据了益州,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集团内的实际掌权者,他有很大的机会取代刘禅的位置,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尽管作为一个权臣,但他从来没有逾越,也没有侵犯刘禅的利益,更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尽全力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当时的曹魏国力明显高于蜀汉多倍,但诸葛亮依旧带着蜀汉军队把曹魏死死压制,一直掌握战争主动权,甚至让魏明帝御驾亲征。尽管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但不论是蜀汉内部还是敌对势力曹魏,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极高,这也说明的一定的问题。
胜负已分
所以从两人的履历,成绩和口碑可以明显的看出,诸葛亮早期可以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周瑜早期可以帮孙策建立东吴,两人那个时候属于势均力敌。但后来周瑜病逝也没有机会参与后期的行动,而诸葛亮以一人之力带着蜀汉硬刚曹魏,这明显诸葛亮胜出。
在从品行方面做比较,历史对周瑜的定论就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尽管很有才华,但终究还是被诸葛亮气死。而反观诸葛亮,他死后一直被人悼念至今,武侯祠常年香火鼎盛,这个角度更是完胜周瑜。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人就意味着有竞争,竞争可以促进双方能力的成长达成正面效应,也可以让人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彰显人的阴暗面。诸葛亮和周瑜就属于这种竞争关系,但可以看见的是诸葛亮一直很正面也很阳光,而周瑜所呈现的更多则是阴暗一面。
其实这样的例子、人设在当代都很常见,也无法避免。像周瑜这种人这种结局,他的能力没有全部回馈社会,其实对于社会来说更多是一种损失,毕竟物尽其用才是最好的状态。但对于个人来说,其实心态放平一些,看淡一些,以史为鉴或许就能避免很多悲剧。
诸葛亮三气周瑜典故讲解
三气周瑜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五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这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梗概
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马又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周瑜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历史真相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
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
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真是一举两得!
二气周瑜——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争夺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败了。诸葛亮随后使计让刘备安然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嘲讽周瑜,让周瑜气得吐血。
三气周瑜——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致使刘备强大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拒绝东吴的要求,却又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名为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实则攻取荆州之际,不想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吴军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最终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而不治身亡。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之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还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我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史书在这一点上也是支持笔者的,请看相关记载——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刘备定荆州时,孙权对其十分畏惮,于是进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孙尚香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
而且,孙权献妹之举不见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馊主意,因为诸葛亮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这就等于说,孙夫人在刘备身边就好像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弄得刘备紧张兮兮,颇为狼狈。
至于周瑜欲以假虞灭虢之计杀死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中了诸葛亮之计忧愤而亡也是罗贯中的虚构,周瑜确实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夺荆州之实,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规划的,而且他的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与奋威(指奋威将军孙yu,孙权堂兄)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对周瑜的“隆中对”非常欣赏,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动身回江陵,打算为出征做一番踏踏实实的准备工作,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事,心系统一,给孙权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这才是周瑜真正的遗言,表现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狭小气量,而且恰恰是举贤荐能的坦荡胸怀。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照面,周瑜的确如演义所说在南郡、柴桑一带(都位于长江中游沿岸)活动,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做后勤保障工作。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之一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这毕竟属于文艺创作而不能代表真实历史。周瑜的才能和历史地位与诸葛亮的相比实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三国演义》描述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历史上真正的周瑜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才华横溢、精明老到,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熟读兵法、治军严谨,擅长调兵遣将。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在历史上周瑜的军事才能与诸葛亮的相比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
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
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周瑜的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的进攻。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
而周瑜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在侧壁之战中战胜号称拥有八十万水师的曹操,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