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国第一智者(三国一群男人红楼梦一群女人)
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主要人物个性
- 2、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智者吗?
- 3、你认为三国第一君主,诸侯,帅才,将才,军师,智者分别为何人?
- 4、求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其中一个情节简介!!!
- 5、请问谁三国时期谁是第一智者?
- 6、我们寒假作业是要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三个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每篇不少于1500字,共6篇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主要人物个性
对曹操的评价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智者吗?
你好,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谅解! 抛开历史事实不谈,我个人认为就三国演义而言,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国时期第一智者”。 智者,顾名思义,拥有智慧的人,“智” 智慧,学问,能力,“者” 什么什么的人,连起来便是有智慧的人。 指者又有大智,小智之分。大智者是指安邦定国,深谋远虑。小智者乃能工巧匠之思。 大智者是以大局而言的,当诸葛亮做了蜀国丞相后,对蜀国的大局,失误多处,无大智可言。 先说未能制止吴蜀之战,诸葛亮身为军师、丞相一言九鼎,且刘备一向言听计从,吴蜀为——关羽而 拼命,即不符合联合抗曹,也不符合一统天下为重,更不符合初定养息,发展壮大实力,条条理由都可制 止吴国之战,然而,君王一怒天下倾“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论,对吗?诸葛亮舌战群儒之才,刘备 终身依仗。每每言听计从,哪里去了,由此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之由来,一个宫中小官能阻止 一场战争。而身居每战之主载者的诸葛亮,却只能甩手跺脚,那个有大智不用说了。 再说六出岐山,蜀中诸臣皆言不可,且有理有据,而诸葛亮只要报三顾之恩,死而后矣,他在出师表 中,强调再三,只为名节,不顾客观大局,应该说只为而余皆不顾了。这和关羽“一死保荆州”“刘备 为一人,而不顾天下”应该说没什么两样。有其一,有其二。诸葛亮批评前二,事到临头自己来个其三。不 顾客观,不顾大局情况。或强努,或拼命,何为大智。 三说阿斗无能,刘备托孤,曾告诉诸葛亮“阿斗可辅则辅,不可辅你自立为蜀主。”虽然刘备希望诸 葛亮尽心竭力辅阿斗,可能是再一次买人心,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希望能保住这份拼来的家业,不管姓刘,还 是姓诸葛,刘备深知一国之主的重要,希望诸葛亮帮助阿斗成为明主,而诸葛亮对这样的托孤重托,却待 以愚忠,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私以保名节。无力克培养阿斗成人,因为当时阿斗以相父待诸葛亮,且年 轻可教,为什么一个太监,能够胜过诸葛亮,去左右阿斗,诸葛亮之智如果还不如一个太监,能说大智。 溺爱是害,能说是大智吗。权倾朝野,无能为力,能说是大智吗。阿斗成为废物的代名词,其罪非诸 葛亮莫属,其忠。,其明。不谈,刘备死后,诸葛亮将其后培养成废物,其智呢。 最后说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又是长用名言,还是诸葛亮时期。为什么如此局面?相比魏国人 才辈出,钟会,邓艾竟能灭蜀,不是碰巧了,蜀国无人才吗,刘璋时代还文臣忠,武将勇呢。怎么一代高人 来了,倒没人了。无人才,则国无续之源泉,此智者应知也,那肯定是或没发现,或不信任,或没有培养造 就,相比之下曹操三发求贤令,谁有大智应该很明白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大失误,再加上误用马谡,女装激司马,无计破郝昭等小失误,我认为诸葛亮并非“三国第一智者”。
你认为三国第一君主,诸侯,帅才,将才,军师,智者分别为何人?
三国第一君主,如果是按照称帝来看,第一君主应该算司马炎,毕竟在他手上实现了三分归一统,而且当时西晋也是有他在才镇得住那些世家大族,只是继承人选择地不好,最后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三国第一诸侯,当年反董卓聪明十八路诸侯,笑到最后的是曹操,而且从魏蜀吴三家首领的个人能力上来看,曹操无疑也是最厉害的,他的唯才是举其实就是用来对付那些世家大族的,只是可惜这个政策曹丕没有坚持下去,却换成了有得于士族的九品中正制。
三国第一帅才,如果按照演义上来看,陆逊可能名列前茅,如果按照历史上来看,周瑜应该能算上,毕竟作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指挥者都可以算得上是以少胜多的帅才。
三国第一将才,帅靠的是谋略,而将拼的则是勇武,三国第一勇将非温侯吕布莫属,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皆是天下一等一的好。
三国第一军师,也许许多人会以为这个答案是诸葛亮,其实如果从演义上来说确实是,但是如果从历史上来看的话,个人觉得应该是郭嘉,毕竟曹操的几次大事征询他的意见都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尤其是预判孙策之死更是神来之笔,可惜天不假年,死后不久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败,连曹操也痛哭“若奉孝在,我安能有此败?哀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第一智者,这个可能要算毒士贾诩了,作为三国第一毒士,三国乱世的开端就与他有关,因为是他劝说李傕等人反攻长安的,后来投靠张绣时也曾助其两次击退曹操,并且曹操还赔上了长子曹昂和心腹大将典韦,后来在官渡时随张绣投降曹操,辗转投靠多方势力最后竟然还能善终,不得不说个人能力极强。
求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其中一个情节简介!!!
《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到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00回,41个故事。
有赞誉道:“《西游》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书,一部妙文”“其思想之宏阔奇伟,实令人叹服。”鲁迅亦曾道:“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西游记》中最迷人的人物当属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独来独往,是那么的率性而为,至情至性和无拘无束,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自由和顽皮的部分,也成为了无数人理想的象征和寄托。西行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以反映取经过程中遭受的磨难和极致的艰辛。“真经”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人们关注着“八十一难”的过程,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磨折与“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中国式心灵开始了共同的脉动。
红 楼 梦
作者:曹雪芹
打开《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它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由于《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
水 浒 传
作者:施耐庵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
除了对文学的影响,《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许多艺术领域,500年来,各门类艺术家永远怀着狂热的心境对《水浒传》进行着一次次再创造,曲艺、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巨大的内容。
三 国 演 义
作者:罗贯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古今英雄,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军事史上,有两个最光辉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天下大乱的时代。在那场三国鼎立的战争角逐中,风起云涌,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乱世奸雄曹操、料事如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云长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迹。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斗争为主要题材,将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等丰富资料,经熔合裁剪、重新创造,撰成了规模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本奇书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生动的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整整一个世纪(184~28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构思之雄伟、活动场面之广阔、人物形象之鲜明、艺术水准之高、在世界古典小说中均无以伦比。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是何等的豪情,又是何等的惬意。读三国,研究三国可谓受益良多。 三国可以治国,可以明世,可以修身,可以知兵法,可以知仁义,可以经商,可以体道,可以学诗作赋,可以善辩,可以明历史之潮流…………
一部三国,可谓囊括万千,精义深奥…………
请问谁三国时期谁是第一智者?
易老师要讲“天生奇才”了,说的这位奇才是郭嘉吗?不论怎么评价郭嘉,本人也认为郭嘉确实是奇才,是但我个人认为,三国时期第一智者非诸葛亮莫属,如果仅以第一谋士来定位诸葛亮,恐怕标准太低了。 我只说主要依据,作个对比。 一、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创业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从初出茅庐开始,,可以说主要靠的是智力,逐步发展壮大实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建立了蜀汉政权。除了诸葛亮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做的这么完美。对比一下郭嘉,郭嘉从投靠曹操开始到去逝,辅佐曹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北方。在这个过程中,郭嘉的作用对曹操的成就的贡献较诸葛亮对刘备要少。第一,辅佐初期,曹操的实力远远大于刘备。第二,时间效率上,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的成就大于郭嘉辅佐曹操。第三,诸葛亮在刘备的智囊团中起的是核心作用,而郭嘉不是,曹操智囊团人数要远大于刘备。 二、诸葛亮雄才大略,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这一点在隆中对时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和完整。对《隆中对》的评价就不多讲了,难能可贵是,当时天下的形势对刘备来说,未知数太多了,而诸葛亮却把握得这么准确,能不令人惊叹吗!“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郭嘉当然也会给曹操提出过类似的东西,但主要的东西,却是毛玠提出的!(就易老师讲过的那个“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我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郭嘉遗计定辽东,即便是有,说明郭嘉有先见之明,但这个战术层面上的要比那个诸葛亮战略层面上的先见之明要逊色了。 就是郭嘉不夭寿,也可能辅佐曹操消灭了刘备,仍不能证明郭嘉高于诸葛亮。这就好比下棋,想帮助明显处于劣势的一方扭转局面,没有比优势一方高出很多的水平是不可能办到的。 欢迎批评指正。
我们寒假作业是要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三个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每篇不少于1500字,共6篇
一、曹操 是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彻底否定的人物,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 残暴、权术 是经典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年轻时许邵为其看相,驭言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之后,激动不已,每天盼望动乱的到来。最能体现其残暴本性的是大量杀人。 其一,中风诬叔。初尝奸诈的甜头,获得了自由空间。 其二,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借谋反杀人:除掉政治对手,扫清夺权障碍,展示出无中生有、造谣的力量。仅一次就杀掉了伏皇后、董贵妃、马腾、伏完、吉平等七十余个强劲对手和七百余口无辜者,连怀孕五个月的生命也不放过。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水军都督 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 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 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 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 其三,狡诈善变。(对部下、朋友) 刺卓。由刺杀到献刀,由凶相到媚态,在瞬间完成角色的转变,不露声色,入情入理,非常人所能做到,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又获得了英雄的美名。 释辽。张辽被擒归来,先是拔剑在手,定要亲自杀掉张辽,此时,刘备挽住他手,张飞跪求于前,他立即明白了杀张辽弊大于利,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风荡漾,掷剑在地“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这一招效果明显,既收买了人心,又延揽了大将。 哭笑。哭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赤壁之战后三次中伏时的三次大笑,以激励将士们的勇气和斗志,逃出重围后,真正地解除了危机,却捶胸顿足的大哭了一次,大哭早死的郭嘉,如郭奉孝不死,那有今日之败。这一哭,既祭奠了死者又骂了生者。多么反常又多么具有深意 谎言。官渡之战时与许攸的对话。“可支一年”、“半年耳”、“三个月”对别人的真诚,也使用谎言,一点也不脸红,训练有素。 2、雄。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 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光远大、识才重才。 其一,识关公于弓马手之时,说服袁绍让关公出战,斩华雄前斟酒壮行;始终于关公交好,关公义释曹操。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徐晃本是袁绍之将,后为曹操所用。毛宗岗说:“操爱才如此,焉有不得天下。” 其二,烧信,是收买人心很高明的一招。事情发生在诸侯混战,社会无序的时候。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战利品中发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东西——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如何处理,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要杀这些人,那很简单,要用这些人,使这些不坚定分子,成为了死心塌地的拥护者,是很需要智慧的。他知道羽毛尚为丰满,需要人才。此招实从晋公子重耳“摘帽”那招变化而来。 其三,不做皇帝,顾全大局。三国的元老,只有曹操没有做皇帝。但他的权利最大,他只做“周文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当作遗产,留给了儿子。他怕树敌太多,激怒天下,他要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儿子扫清障碍,。 (2)足智多谋。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鱼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刘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 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 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 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 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