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三国征战天下锦衣卫(梦三国第四届征战天下什么时候开始)
本文目录一览:
非天夜翔的锦衣卫是架空还是史实?
架空吧。不过锦衣卫历史上确实有。
顺便推荐一本正在看的小说吧,《大明锦衣卫:壬辰风云》。
主角也是锦衣卫,讲的是在明军征战海外,和日军打仗的事。
而且,都是按照史实写的,不错!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称他为蜀汉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2、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
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
3、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之父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置不当,引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党争,史称“二宫之争”。
造成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4、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5、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汉室皇亲刘备。
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
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戚家军和锦衣卫哪个厉害?
锦衣卫早年是洪武大帝征战四方的作战军队之一,因为战功卓著洪武大帝统一全国之后,锦衣卫随即被编为天子亲军还有一部分变为御前仪仗,锦衣卫南北镇御前供卫司,成为了锦衣卫的主体,不再参与战场作战,最后成为天子耳目,提及四方,由于明帝国车船匠造代代相传,所以早年锦衣卫被派到其他地方的耳目,尽管死去也会将,肩上的责任传给他的子孙,锦衣卫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情报部门和拱卫天子的警卫部队。
戚家军尽管成军较晚,但是戚家军却是在战场上血与火魔炼出来的一支可战军队,戚家军对于武器的研发运用,和对于士兵的协同作战有很高的研究,这一点从他们抗击倭寇的作战成果可以看得出来,而后来锦衣卫并非是一支野战军队,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比较
有关锦衣卫在壬辰战争中的史料
明万历朝鲜之役(即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当时,中国向朝鲜输出绢、布、药材等物品,还特别允许朝鲜购买明朝严禁贩卖的硝黄、火药和牛角。朝鲜则向中国输出耕牛、马匹、纸张和苎布。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上的相互援助,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朝鲜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彩响下,于15世纪初首先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后来传到中国。
16世纪80年代,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继续其统一事业,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使三国归于一统。
日本侵朝,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四世纪,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殖民地,甚至倭五王时期还曾先后向当时中国南北朝的宋遣使,要求封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从朝鲜一途。所以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固有其野心的关系,但传统的因素也不小。早在征讨毛利的时候,秀吉就写信给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在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甚至他还曾委托传教士购买两艘欧洲战舰。1590年在写给朝鲜李王的信中更为露骨地地表示“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当时,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政治上确已十分腐败,官僚营私舞弊,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党派之争,即一派是世袭的官僚贵族,称为勋旧派;另一派是地方中小地主出身的受过书院教育的新官僚,称为士林派。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一大批人被杀戳流放,政变不断,弄得民不聊生,国力大衰。整个朝鲜武备松弛,统治者重文轻武,“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秀吉就着手准备开战。虽然黑田如水考虑到国内的形势,反对征朝。但此时的秀吉醉心于“显佳名于三国”的美梦,结果如水的提案遭到无视,征朝的计划还是启动了。他首先在肥前修筑了名护屋城,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由他亲自坐镇。然后他把关白之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加藤清正率第二军,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同时还有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正宗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以说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而在战略上,日军采用的是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日军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率十多万军队,上千艘战船,偷渡对马海峡,第一批部队(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于1592年5月25日在釜山登陆。数量不多的釜山守军和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城市终为日本人攻占。小西行长首先在釜山登陆成功后,在南部沿海登陆的由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批部队(2.2万人)经庆州、熊川和新宁数城向北推进。几乎与此同时,第三批部队(1.1万人)在洛东江口登陆,占领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进。在这几批部队登陆之后,日本将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全都调往朝鲜。
此时庆尚道的朝鲜水军则彻底被九鬼嘉隆所败,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舰,根本无法配合陆军阻止敌人登陆。结果小西行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莱城。然后整个先遣队按照计划分成三路:小西行长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在忠州同小西行长会师,进而直逼京城(汉城)。黑田长政则越过秋风岭北上,以策应友军。于此同时,日军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区。
对此朝鲜大惊失色,但是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此时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已经会师,以大军团开始强攻忠州,日军娴熟的攻城技巧令朝军防不胜防,第二天就被攻破了城池,忠州一失,汉城(京城)实际上已经没有防御力了。日军迅速逼近汉城(京城)。朝鲜有些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国王李昖惊慌失措,仓皇放弃首都,先奔平壤,继而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7月初,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领王京(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了二十天。
同日本陆军的接连胜利相反,日本水军却是连连受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全罗道的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马娴熟,精通兵法,尤其水战方面更是不世出的天才。4月20日,他就调动全道的水军赶往庆尚道去重新编组被击溃了的庆尚水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出海做游击战,以便寻找有利时机。5月7日,在玉埔海面突然袭击了停泊在这的日军50艘舰艇,共击沉了26艘,其后在追击到永登浦时又破坏了5艘。紧接着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袭了日军的补给船队,又击沉13艘。而朝鲜水军方面却仅仅一人轻伤而已,这种战果令戎马一生的秀吉也无话可说。朝鲜水军的巨大胜利,打乱了日本侵略者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
日本入侵前,朝鲜水军共有4支独立舰队,其中有两支在战争刚一开始就损失了。只有李舜臣统辖的有85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李舜臣长于战略,吸取朝鲜水军的传统经验,在旧有战舰的基础上,发明了“龟船”战舰。龟船外包铁板,不易被重炮击伤;周身插满锥刀,使敌人不敢攀登上船。仓内备置火炮,可以随时射击,喷出火焰。龟船形制轻巧,行动敏捷,可以出入敌舰阵内,在打击日军的海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月29日,李舜臣的舰队开到泅川附近的露梁海面,遇到了龟井兹矩率领的12艘日舰。龟井因为惧怕李舜臣的威名,弃船登山,在陆地上摆开半月长蛇阵。适逢退潮,对朝鲜水军不利。于是朝鲜水军假装撤退,等到日军前来追讨之际,突然全舰队反转,以龟船强大的火力一举歼灭大部分敌军。之后舰队继续向东前进,于6月2日在唐浦港追上了正在劫掠发泄的龟井兹矩。李舜臣借龟船的高机动力先行击沉龟井的指挥舰,然后向敌人两翼包抄,从四面攻击已经失去指挥的日水军。是役龟井战死,21艘楼船被灭。随后6月5日和6月7日又连破日军的补给舰队。至此秀吉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被催毁,制海权完全掌握在了朝鲜手中。
而此时的日本陆军在占领汉城以后兵分两路,继续向西北和东北进攻,小西行长过开城向平安道进发,加藤清正攻打咸镜道。在临津江一带遇到朝鲜军队的坚固防御而受阻。日军使出军事计谋,佯装撤退,将朝鲜军诱出工事,接着进行反冲击将其击败。日军占领了开城和平壤。到此距日军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正义之师”),开展了游击战争;突袭敌人的要塞和兵营,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潜入敌宿营地进行骚扰;进行防御战斗;烧毁粮秣仓库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在围攻要塞和城市时,朝鲜人组织了特别突击队,并使用了“飞击震天雷”,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援助被日本围困在要塞里的守卫部队,朝鲜人经常对敌人的后方进行出其不意的引诱性突击,阻击敌军。
朝鲜国王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如若再纵容日本侵吞朝鲜,那后果不堪设想。故决定援朝抗倭。同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20000出征,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继后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59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岛大捷。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敌残余部队。
受此役鼓舞,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当冲入好象是空城的平壤时,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长部的伏击。日军的火铳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史儒当场身亡,其余兵将更是死伤惨重。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使本来对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秀吉再无提防之意,立即派岛津义弘增兵朝鲜,企图从陆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出乎秀吉意料,因为以加藤清正为首的日军在朝鲜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得朝鲜人恨极日军,各地义军蜂拥而起,甚至连和尚都组成僧兵(不是日本那种职业僧兵)来抵抗日军,逐渐代替官兵形成抗日的主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使日军陆地的补给线也不稳定,而且还要分掉不少兵力来镇压骚乱,于是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进军义州的计划。日军小行西长为麻痹明军,佯装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意欲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这种损害朝鲜人民利益的和议,遭到明朝的拒绝。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明军进驻肃川,会合朝鲜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经过周密部署,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7日明军进军平壤,与日军的精锐部队3万人遭遇。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总攻开始,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同时以火攻对抗。小西行长则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战斗非常激烈,劲弩齐发,火焰蔽空,中朝将士奋勇当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打伤,仍然屹立不动。60多岁的游击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洞穿,犹奋呼督战不已。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的坐骑被炮击毙,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激战到近中午,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队凯旋入城。此战共消灭敌人1万余人,俘虏无数,逃散日军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朝鲜史书称:“正月初八日壬戍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二月,朝鲜军民也在幸州守城战中击退日军,取得辉煌胜利。朝鲜爱国官兵在明军的协同支援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汉城,日军退据釜山,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中联军要多。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联军。
丰臣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便假意与中国议和,以诱使明朝撤兵,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内部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风,遂与日本和谈罢兵。和谈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起,拖延了近四年。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交日本的和谈条件。鉴于日军可能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掌管了朝鲜全部水军,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被朝鲜和中国方面拒绝,和议最后破裂。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夏,丰臣秀吉又派军从水陆两路进犯,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万4千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两千七百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于是李舜臣整顿了残余部队,在碧波亭水域悄悄准备恢复实力。9月7日黑田长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将解生打败。这时明将邢玠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后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长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自此,李舜臣保住了全罗、忠靖两道,争得时间重整水军。
这时,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军共14万,再度增援朝鲜。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军三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军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池,期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军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西生浦1万3千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
蔚山战役后,双方都调整了战略。秀吉眼见反攻无望,只得继续确保防线,在朝鲜南部站稳之后再蚕食朝鲜。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而且国内又派陈遴和邓子龙的水军前来助阵。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统帅邢玠当机立断,逮捕内奸沈惟敬,大会诸将,分兵三路,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而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合力应战,控制了南朝鲜海的控制权,切断了日军的退路。迫使日军退守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
这时日军盘踞朝鲜半岛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供应不足,屡败厌战,士气低落。日军与明军交战往往“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愈来愈众。是时,日本国内普遍怨恨丰臣秀吉,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长进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谈,并再度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到了十一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于是集结近5百艘船,企图冲破联军防线,打通回国的通路。此时,加藤清正率军先逃,日军纷纷撤退。中、朝军队英勇追击,断其归路。在东南海岸露梁海战中,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五百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朝中水军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在这次战斗中,李舜臣亲自驾船擂鼓,率龟船冲入敌阵,被日军包围。明将陈璘舍身救援,年高70的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壮士200人,跃上朝鲜战船奋战,所驾战船不幸起火,壮烈牺牲。李舜臣、陈璘杀出重围,赶来救援,李舜臣不幸身中流弹,伤重垂危,他叮嘱不许声张,把军旗交部下代为发号施令,继续战斗,直到胜利。此次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水军。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勉强地撤回了日本。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战斗一结束,陈璘急忙在阵前寻找李舜臣以共庆胜利,突然听说李已经中弹牺牲,悲痛至极,昏倒在船上。李、邓两位名将都在这次海战中牺牲,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相救。之后明军回国,朝鲜对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而明神宗大奖三军,《明史》称此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壬辰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是朝中人民军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次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但这场战争也反映了明军的腐败,不过更反映了一个事实:统一日本的主力日军也不能打败腐败的明军。
大明灭亡后,让百官心惊胆战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一说起大明朝,估计许多人脑海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那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的硬朗汉子形象,早年间因为锦衣卫自身所扮演朝廷鹰犬的角色,民间中声望并不好,坊间中对锦衣卫的印象大约都是负面的,随着电影《绣春刀》的大火,锦衣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慢慢地扭转,原来锦衣卫也有铁汉柔情,而2017年一部优秀的国产动画《少年锦衣卫》更是使得锦衣卫的形象如动画中主角那般变得有血有肉,锦衣卫也是有理想的,作朝廷鹰犬,行侠义之事。
做人如果没理想,跟咸鱼又有啥分别呢?—斯蒂芬·周
锦衣一出,血流成河
锦衣卫源自朱元璋最初设立的拱卫司,后来升格成了亲军都尉府,设仪鸾司,最后到了洪武十五年,才变成锦衣卫。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锦衣卫权力一时无两。
朱元璋设锦衣卫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搞大治安,针对的范围下到贩夫走卒,上至朝堂大员。明初四大案,案案都有锦衣卫的身影。朱元璋对危害自己统治地位的功臣名将和贪官污吏杀起来是毫不手软,四大案前后株连数万人,正是这一片血海,铸就了让文武百官以及黎民百姓们闻之丧胆的锦衣威名。后来朱元璋也注意到锦衣卫权力过大,稍稍制衡,到建文帝的时候更是废除了锦衣卫,不过到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重新设立,由他麾下的靖难功臣统率。
自此,有明一代,凡有大案,身后必有锦衣卫的踪迹。
侍卫亲军,内外全能
锦衣卫形象负面,《五人墓碑记》起了很大作用,此文不愧地图炮,明明是骂阉党,顺带连锦衣卫都骂了进去,加之作者为一代文宗,自然流传甚广,如同今天横跨央视几套的全天候广告那样,听多了自然对锦衣卫印象负面。
历史上的锦衣卫虽然被人诟病,却实实在在地为国家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明成祖朱棣几次率军北伐蒙古,锦衣卫都扈从左右。郑和七下西洋,身边都有锦衣卫。成化年间,随着边疆稳定战争减少,锦衣卫少了上阵厮杀,然而在对外部势力的侦察上从未放松。万历时,锦衣卫派人偷偷进入日本刺探情报,在丰臣秀吉侵朝的壬辰倭乱中打了一场让人赞叹不已的情报战,《明史》中对此记录不多,大部分记录在朝鲜《李朝实录》中。
甚至历史上第一个知道丰臣秀吉死讯的,除了日本人自己,便是刺探情报的锦衣卫,只不过从战场上的总指挥麻贵一直到远在北京金銮殿上的万历皇帝,都对这个消息表示怀疑,以为是日军的疑兵之计。
更加不为人知的是,锦衣卫不但上马能征战,下马还能养大象。大象在明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礼仪动物,弘治年间北京便建有象房,由锦衣卫精心照料,对大象进行礼仪的训练,他们既要看护大象,又要管理驯象师,真是堪称全能。
明亡后锦衣卫去向
锦衣卫人数在明朝中叶时候达到了极盛的十几万人,嘉靖帝对这个数字也感到惊讶,一口气就下令裁减了数万锦衣卫。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随即兵分两路发动对大明朝的征伐。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自古以来的从南往北的进攻路线只有两条,一是穿越代晋之地从西面发起攻击。另一条线路则是沿江淮北上渡过黄河,从平原地带一路平推过去。于是李自成率领的主力部队自西安出发,席卷九边重镇的大同、太原和宣府,取居庸关东边攻向北京。另一路则由部下大将率军沿黄河逆江而上,从南面包抄切断朝廷撤退的道路。
这年三月,顺军攻下大同宣府,总兵纷纷投降,北京震动,朝廷没有料到两个九边重镇居然不到半月就沦陷,此时崇祯帝所能够倚重的只有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远在山东的几支部队,然而朝廷内部争论不断,导致错失了调兵的最佳良机。三月十六,顺军前锋抵达北京,十七日,李自成亲自率十多万大军攻打北京,十八日晚,北京陷落,崇祯自缢于煤山。
在北京最危急之时,庞大的锦衣卫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按道理锦衣卫哪怕从巅峰的十几万去掉一半也有数万之众,哪怕不能迎敌,护送皇帝潜行出逃大约也能胜任吧。然而事实上却是,锦衣卫这支侍卫亲军自弘治年间职能便有了改动不再承担战阵之责,此后一百多年锦衣卫早就成了外强中干的绣花枕头,大明的北京遇到了和北宋末年开封一样的尴尬:养兵数百年,最终无兵可用。
最后的时刻锦衣卫还是有高光的一刻,已经年届七旬的锦衣卫南堂指挥同知李若琏率领忠于皇帝的锦衣卫们死守在崇文门一线与顺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这可能是整个北京攻防战之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段,锦衣卫们依托城门的防御工事与顺军精锐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对攻,杀的崇文门口尸枕狼藉,血流成河,最终人数占据绝对劣势的锦衣卫被击溃,李若琏自杀殉国。
只可惜,一小部分忠诚勇敢的锦衣卫士无法扭转整个锦衣卫部门的腐朽堕落,他们之中更多的人选择了苟且偷生的投降。以最高长官—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为首的锦衣卫在顺军破城的时候全部投降了李自成,一个月后的四月三十,清军入关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进入北京城,骆养性又率领部下成编制的投降了满清。
骆养性此人可谓是明末锦衣卫一个真实的缩影,《清史稿》里对他的描述文字虽短,却十分耐人寻味。
养性,崇祯时官锦衣卫都指挥使,颇用事。大学士吴甡戍,周延儒死,皆有力。来降,授总督。寻坐事罢,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进太子太师。求自效,授浙江掌印都司。卒。
骆养性“颇用事”,然而他既办不了事,也办不好事,作为锦衣卫最高长官,他应该忠于皇帝体察百官,然而他却依附士林,在党争中为自己谋取利益,投降满清被罢免后又贪念权力很没有眼色地继续投简历要当官,如此人才,也算是极品了。
最后的锦衣卫
最后一任锦衣卫长官是南明朝廷的马吉翔,此人被后世史学家一同列入南明四大佞臣之一,然而不管这位多么为人所诟病,但他的忠诚却是无可置疑。在南明朝廷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一直跟随在永历皇帝身边,永历朝廷自福建成立,一路和清军厮杀,从福建败退到广东,然后一路打一路退,经贵族、广西、云南,最后流亡缅甸。最终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流亡政府先被缅甸军队解除武装,随后又遭到缅甸一方的屠杀,马吉翔为保护皇帝战死,锦衣卫也随着最后一任指挥使的战死而落下帷幕,永历皇帝也被缅甸献给了清军,在昆明被杀。
结语
明朝以华夏之正统承天景命,驱除鞑虏兴复中华,享国276年,终大明一超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一直与国同休,许多人都认为明朝灭亡也是亡于特务统治。反观之后的清朝,以一隅之民力而统治了神州大地,版图远胜明朝,论及对民众镇压之酷烈清朝尤胜前朝,然则清朝国运甚至比明朝还长。而清亡后统治大陆的蒋家王朝同样大肆运用特务统治,最终不过二十二年便败退台湾。
可见制度原本无分好坏,只是看如何运用,如蒋公这种过犹不及,极端地依赖特务机关来排除异己,却又不修己德,对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问题视而不见者,最终必定反噬自身。真正有作为政府,就应该为民请命,能办事,会办事,办好事。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殷鉴不远,后人当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