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客

包含寒夜梦三国采访的词条

312 hacker DDOS攻防

本文目录一览:

七巧和寒夜中的汪母在寡母的形象上要如何分析,分三点

巴金在《长夜》里写道“这是光明的呼唤,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从散文《长夜》引伸到小说寒夜,巴金开始面对了“鲜血淋漓的现实“,它讲的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曾树生的外调,似乎延续了”五四”以来的娜拉情节.一年后,她回归那充斥着”永远灰黄的灯光,单调而无生气的闲谈,带病的面容.”的家.一切, 却早已物是人非.故事的结尾,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空荡的家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回来了,汪母带着小宣离开了。她又回到最原始的困境,最初的选择,这个家只有她,而谁又是出走的娜拉呢?

一、 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命运摩擦

知识分子一向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庸而存在着,“五四”以后这一情况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封建体制的被推翻,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但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政治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巴金把知识分子的不同类型围绕着一个家庭,去直面家庭和社会问题。让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的现实中,面对就业谋生之道的更加狭窄,面对生于死的考量,出与走的抉择。

寒夜共写了六个知识分子,汪母,张伯情,汪文宣,曾树生,钟老,唐柏青.传统知识分子,仍然痼疾繁多,他们难以应变时事变迁,这在汪母和张伯情身上都有反映. 汪母和张伯情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汪母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认为儿媳不守妇道,一天打扮得妖形怪状,交男朋友,反感媳妇的快活、摩登.她直言“现在的新派女人,哪里会长远跟着你过这种苦日子啊?“。她也知道张伯情敷衍的诊断“不过在拖着他捱日子啊,他哪里能治好他的病。”但是她仍然继续着治疗.

汪文宣感叹”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没有丧尽的读书人最不值钱”,当时的现代知识分子只能选择教书、办报、做职员或充当统治阶级的幕僚,如汪文宣和钟老.这几种职业也同样受制于统治者和传统文化势力,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有如曾树生,以”花瓶”的工作来过生活.

汪文宣是个以忠厚老好人自居的知识分子.很多时候他骗了自己,把真实当作了梦景。心里虽不高兴,却永不作声.至多感叹“一生都给战争,给生活,给那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还有街上到处贴的告示拿走了。”,“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我和树生,和我母亲,和小宣,我们不是这样的过活。”而后转向寒夜的墙壁落下几滴惭愧的泪. 唐柏青的死绝非是个例“像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应该行驶卡车。这个月辗死好几个人。”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有何止他一个人. “我完了,我完了”汪文宣更是从唐柏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汪文宣是懦弱的灰色的小公务员,受着同事们的轻蔑,没有能力负担小宣的学费,无奈面对家庭的战争,是母亲面前一个温顺的孩子。他是带有传统色彩的新派知识分子,而曾树生是黑暗里永远带着兴奋的微笑强烈的灯光,丰富的生命力,充满活力的身体,是活在社会变革”五四”后精神高度觉醒的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于处在新旧历史的转型时期,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既有反传统的一面,又有维护传统的一面;他们既迫切地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曾经的教育理想树生让小宣去贵族学堂。而面对社会现实, 曾树生曾极力主张用西医,汪母坚持要请中医,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可是妈很相信阿,况且他是你们的亲戚,不会对你说假话。”的对封建的妥协.他们又不得不在强大的压力下皈依传统.也便自我安慰道“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地看病吃药,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面对儿子的病重,汪母也相信起天来.

二、 渴求被爱,缺少精神关爱的汪母

《寒夜》里的汪母,她不同于孔雀东南飞 里的焦母,《原野》里的焦母,《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她读过书,是传统的女知识分子,年轻时温文尔雅, 知书达礼,曾是名噪一时的昆明才女,汪文宣的父亲死得比较早,她曾痛苦的大声说“你不记得你父亲就是醉死的!我从小就不让你沾一口酒。你怎么还要出去吃酒。“汪母没有从丈夫那儿得到充足的爱. 渴求关爱。她会对儿子冷淡的对待她感到失望,训导“他在母亲的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

1 她对儿媳并不是没有爱,只是过于稀薄.

儿媳晚归,汪母” 过了一阵她又进来,掩住门,不上闩,却端了一把椅子抵住门。”她怕儿子着凉,也为了方便晚上儿媳进门。而当汪文宣酩酊大醉,她一番盘问后,最终还是心软了,让步地对媳妇说:“我去弄点灰来扫地.“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汪母的脸上微微露出笑意来,她的怒气渐渐地消失了。她心里也难过,不敢多看文宣。

2 现代女性解放不是完全的自我,不是磨蚀亲情关怀.

曾树生永远神气镇定地笑答,有时候无心冷冷的说话太客观。在离家的日子,树生应着”忙,没有功夫”,并不曾照汪文宣的要求直接给母亲写信。树生不曾对婆婆有多少关心. 她也对婆婆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话,仅此为了小宣的大衣。“妈面前你替我讲一声,我没有敢惊动她。“临走了,曾树生也没有一句道别.当曾树生用钱支撑着这个家的时候,在讲追求五四精神的时候,我们也忽略了她本该不应被现代性所磨蚀的亲情美德.

而当汪母累了,她也想“要是有人来给我捶捶背多好啊”而树生没有做过,也从没有给过她精神慰藉. 汪文宣劝曾树生“妈上了年纪,想不通,你让着她一点。”“希望你能够原谅她,她的心是好的。”却从来没有扼制过一次婆媳战争. 伤害是双方的,树生的话依然尖锐。曾树生故意做出得意的神气,“我去会男朋友,我明白地给你说,你管得着吗?””也许吧,我高兴走的时候,我总走的了。““那么卖东西,借债。总不会饿死吧。”

作为儿子的汪文宣,很多时候只是勉强和母亲谈话,母亲不能够安慰他,他也不能安慰母亲。母亲似乎比妻更关心他,母亲似乎更少想到她自己。汪文宣面对母亲的诉苦,只是一味的充当听众.

当曾树生一再的求索“家”的概念”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回家去?我的家究竟在什么地方?我这样匆忙地奔走究竟为着什么?的时候.当她一再的抱怨“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儿媳妇“的时候.她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个人生活的追求没有错,但是她和汪文宣给的爱完全的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关怀.

3 传统知识分子的弊病,只溢自私的爱

汪母是个极度复杂的角色,自私、顽固、保守。为了这个家,她头发全变了颜色,多处皱纹,颧骨显得很高,两颊也更瘦了. 熬夜伤眼睛的补衣服,“做汗衣,“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她宁愿为了每月省下钱洗衣钱生冻疮,宁愿去为了生活当大娘,老妈子。

她始终对文宣有着自私的爱,关心他,不离开他。母亲对文宣,常是像对一个溺爱惯了的小孩讲话。“宣没有一点儿错。”她包庇他。她“幸灾乐祸”媳妇的“出走”,虽说替儿子难过,可是她暗中高兴。

母亲带有封建的事故“大家同事一两年,难道连一点感情也没有.”面对同事低视汪文宣,她义愤填膺.而面对给了汪家莫大帮助的钟老的死,母亲只叹了两口气,说了两三句同情的话,以后就不再提起钟老的名字了. 她的爱再深,也是自私的。

“你不要担心,我会死在你前头的.而且还有小宣,他一定长大成人了.又还有树生,她究竟是你的妻子,我的媳妇啊.” 最终,她还是妥协了.从最初的痛快,得意,到最终的伤心,落泪,对儿子的同情.

4固守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糟粕,是她自我精神的一种救赎.

“我耽心的是树生。”---à“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à “我早就知道你熬不过的 “----à“她不会永远跟你吃苦的“---à“宣,你死了心罢,你们迟早要分开。”---à“她是一只野鸟,你放出去休想收她会离开。”---à“她横竖是留不住了,让她早点走了也好.”---à“她不会跟你白头偕老的”一切话题的争吵的争端都是围绕树生的是否离开,可见汪母是怕树生走的。

“ 是那个女人害他的”———〉 ”又是那个女人“----〉“一定是那个女人在他的心上作怪” ---à“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汪母步步紧逼的话语,正是反映她漂泊的失落灵魂。”

汪母说曾树生“真不要脸”,是”姘头”。她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的“三从四德”等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作潜意识. 拿“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来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她不认同“曾小姐”的称呼,她认为媳妇“真不害羞”。但接受过新思想的曾树生偏偏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婚姻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的,在她身上处处闪现着“五四”以来新时期女性追求自由独立、敢于同封建礼教和男权文化进行不屈抗争的光芒。

5 汪母内心恐慌和焦虑,延伸出对树生表象的恨.

面对汪文宣的问题,她说从来没有恨过树生,并表示她愿意回信.汪母害怕谈起树生, 总觉得树生看不起她。“我却靠着你们吃饭,所以她看不起我。”她心里装满了爱和恨,她需要发泄。从“十点半了,她还没有回来!你说她是不是还把我们放在眼里。”,从卖金戒指,从做个老妈子,总比一个”花瓶“好,显现出一种渴求爱的恐慌,无处实现自我价值的失落感.

汪文宣像套子里的人,他永远唯唯地应着,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树生没有错。“在家里妈也不了解我“母亲的耽心和诉苦,叮嘱和询问,反而增加他的害怕和痛苦。汪文宣把这份爱视作一种负担,他从来于母亲精神沟通。他在夹缝里生存, 只会在心里说“哪里是她想不通,明明是你想不通”,却从来没有找过这夹缝的根源.

“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见到她。”汪母是传统文化对现在文化的畏惧和抵制。“就是炸死了,也没有关系。”“我不走,我不信就会被炸死”和“ 我们不能等死啊”看似是相悖的,却道出了汪母恐慌、焦虑的矛盾.

她有单纯的寄望“我想我们总可以拖下去,拖到抗战胜利的一天你就好了。“汪母对未来的去向是有思考的,她提出“那么拖到胜利一定还是他们享福”,儿子的“当然罗”,让她憎恶的说“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应该过这样的日子?“战争的前景去向,加剧了她内心的恐慌和焦虑,造成了她的蛮不讲理,表象的恨。

三、这个家,曾树生一直没有离开

“跟着你吃苦,我并不怕,是我自己要跟你结婚的”曾树生是爱汪文宣的.她曾冒险回来送防空证,即使她要走了,她“丢不下“的还是那个多病的丈夫。

虽然曾树生曾经出走,远去兰州. 她曾经认为”她同他们中间再没有共同点了,她不能陪着他们牺牲,她要救出自己.” 虽然她曾经对让她惦念的家,说出总让她冷清,寂寞,空虚,黑暗。她只想活的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曾经认为物质和精神上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牺牲了理想,没有换到代价. “要不是你妈,要不是大家的生活。”她把和陈主任的关系,当作了对汪母的一种意志反抗.她的离开应着对汪母的赌气报复,丈夫的不挽留.

人虽然走,但是树生的个人精神意志并没有离开.在树生离开后,了无生趣里的日子,汪文宣除去和母亲无言的无精打采的对坐单调的吃饭,小宣回来引不出多少波动的生活.整个家庭的支点就是曾树生的那些信,他是多么的离不开他.她的信牵动着汪文宣的重病,母子谈论最为重要和争锋的话题,支持着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

《寒夜》通过信来进行一种精神传递,写信成了他唯一的消遣,也可以说是他唯一的工作。到后来他给树生写信,总是怀着拼死的决心,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才能够写下四五行字.但是写在纸上的终是浅的,流于纸面的感情,多少是冷酷的,没有感情暖流回融的即动性。

在树生离开后,汪文宣”不管在哪里他都看见那个女人的笑脸,她快乐的笑,脸打扮得像舞台上的美人脸。”他去国际咖啡厅点两杯咖啡,看橱窗陈列的生日大蛋糕,他和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个世界,他却始终为她保留着位置。当树生在犹豫着离开, 他对她说“你还能够飞啊”.而当她给他最决绝的信件时,他对母亲说 “我愿她幸福”.

庆祝胜利那天,汪文宣死了. 一年后,她回来了.“他死了,母亲和孩子走了”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这个家里只剩下了曾树生一个人.

四、 谁是出走的娜拉?

巴金是想让曾树生成为追求事业、坚持独立与做一个贤妻良母方面兼得的女性。但却被一种无形的外力所阻隔。曾树生只获得了“部分的解放”,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没有形成新女性也能够成为贤妻良母的观念,她觉得所谓贤妻良母就成了男性和社会的附庸。《爱情三部曲》中巴金描写了许多现代女性:张若兰、熊智君、郑玉雯和慧、影、李佩珠,她们的性格不尽相同, 很少有女性愿意做男人的附庸,她们基本上体现了五四理想女性的风貌, 她们不仅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女子的规范,彻底地反叛男权,而且有坚强的个性和自由独立的人格力量。

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生活经历正是五四现代知识分子所普遍走过的道路。他们胸怀理想,激情高昂的背叛了传统,朝着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走去。汪母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她与媳妇的冲突,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她的感情世界狭隘,思想保守,她要行使家长的权威,认为自己管教媳妇是理所应当的。她想用旧规范去约束媳妇,借故在媳妇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

巴金曾说,他在思想上受到高德曼很深的影响.从憩园,《寒夜》显示了在高德曼的女性解放思想的特色,巴金已经在思考妇女解放与获得幸福之间的平衡, 中国女性只有把自己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才有出路与生机。旧中国,妇女经济上不能独立,总是受压迫、受欺负、受剥削、受利用,因此他很同情她们,却仍然如实写出了她们的面貌。《家》中的瑞珏是一个典型的“孝妇贤妻良母”形象,巴金用悲剧让她毁灭,揭示了传统女性角色事实上毫无生路的悲剧。而寒夜面对汪母这样受过传统文化的女性,巴金精彩的语言和心里刻画,道出了她的精神失落, 与其说是树生在传统家庭的束缚中出走,不如说是汪母在欣欣崛起的现代气息家庭中出走.

寒夜是巴金继家摇摇欲摧的大家庭败落后,带着家族复杂的感情和一定的知识层次的一批”没落贵族”的生活新探索. 寒夜是继鲁迅伤逝又一次对”娜拉出走”的精神探索.浮于表面的“娜拉“----树生相对子君,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比北京人里的愫方有了更深的觉醒意识,她出走后的是有经济基础和生活前景方向.而传统式的”新娜拉”摆脱新式家庭又会怎样?处于封建印记中的汪母,在五四后思想革新和社会新气象中的出走.汪母是不完整意义的娜拉,她是被时代遗忘的”娜拉”。然而“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呢?鲁迅早在二十年代就预见性的提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与传统决裂之后的出路问题,揭示出了他们自身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精神危机.

汪文宣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女人还不能原谅女人?”无望的生活,这个社会不放过他,连老鼠也要啃他的皮鞋。永远飘传在寒夜里,让人打寒噤的老人凄凉衰老叫卖“炒米糖开水”声,如封建残留的冷风带进了人们的被窝里。

曾树生不能让她的青春最后的时刻这样白白地耗尽,她不能救别人,至少先得救出自己。不然她会死在这个地方,死在这间屋子里。可是,这个家她一直没有走.

汪母曾经天天抱怨“其实她哪里会回来啊?我看她一定会跟着她的什么主任飞兰州的。”表象的胜利,却一步步地为自己的”出走”奠定着基础.

小宣太像汪文宣,小宣像汪文宣一样没出息,那么汪母还究竟有什么依靠呢?希望是渺茫的,这一走隐藏了多少精神危机?

“去昆明也用不着买船票,他们在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亲戚“汪母带着小宣该如何生活?经济来源从何而来?

“我离开昆明二十多年了,我二哥不晓得老成什么样子。。。。”即使回昆明了,还有亲人吗?可见,汪母出走的前途也是无望的。

小结:

巴金也早在自己的创作谈中就说过,小说中没有一个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寒夜》谁都有苦衷,有爱,都是善良的.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寒夜〉就是在这种凄美的白中阐释着这种痛。巴金剪裁了一段社会的小侧影,通过两个女人的战争,两个母亲的对比,”生”于”死”的反差,以一种极其抑制的感情,集中展现了一个家庭核心化矛盾,是娜拉出走的延续。”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寒夜〉里的婆婆,是个刺猬似的人物。她外表是硬的,里面是软的。曾经为了儿子,他也理解过媳妇。她有着传统式妇女的眼光和弊病,但是她善良。她想让一大家过的越来越好,但是没有人指引她,儿子没有,媳妇也没有。那场,霍乱,更像是一场故事里每个人极端的闭塞和不肯让步的加速器。一场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为〈寒夜〉,萧瑟的结局,做了铺垫。故事的结尾,只留下了曾树生,她还在选择。仿佛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只是她一直没有走出来。而对于汪母的出走,留给了我们无尽想象的空间。

大家帮忙找个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寒夜全集高清晰下载视频的网址,清晰的

大家帮忙找个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寒夜全集高清晰下载视…

高清电影电视剧观看:

高清电影电视剧下载:

热门电影电视剧最快更新最新最全观看

新三国演义全集在线高清

《三国演义》中对一个人物全面了解及较深刻、独特的看法。

看三国,叹诸葛

编者按:

旁征博引,评述祥实,起点高,收尾点睛;语句中肯含情,文章尤见功底。叹诸葛亮一身正气,试想,如果诸葛亮活在当今,会是什么结局!

引子

秋声远,冬气来。片片枯叶,湮没于风沙中。

冬之夜空,几点寒星,月光凄寒。独自漫步中,似乎仍浸在秋夜月光的余味里,意欲将那画卷融进这寒夜里。

一阵风拂来,感觉丝丝凉意;脚步稍稍快了些,只因不愿辜负了诗一样的心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想起了诸葛亮五丈原禳星时那个月圆之夜,还有他身前身后的事,我心呯呯然。

陆续地,便有了很多压在心里的话语。

那些话语,没有随时光的飞逝消没于心;相反,是越来越憋藏不住了

【A】

四大名著中,我爱三国尤甚。

幼年是因为内里的故事着迷;及长,则很有些品评鉴赏的意味了,尤其当三国被搬上荧屏并一再重播时。我对里面的几集文戏尤为赞叹,赞英雄辈出叹英雄末路。

如刘备冒雪二顾茅庐那一回。不惟感动于刘备的一片诚心,还喜欢上了那漫天飞舞的雪花:“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再有如舌战群儒一回。曹操大军压境,江东一班谋臣吓破了胆,纷纷主和以求自保。诸葛亮器宇轩昂丰神飘洒,谈锋烁烁令张昭等悉数败北。真可谓好汉出在嘴上!

群英会那一回我也喜欢。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在群英会上边舞边吟,尽显其超凡飘逸的儒将风范!

最打动人心的是柴桑口卧龙吊孝一回。

令人心旌神摇的一幕幕,如一曲曲余音绕梁的乐声,在耳畔久久回荡。

“都督归来——都督归来——”

当东吴君臣陷入一团哀恸之时,一人着白衣白帽不期而至!

谁?

诸葛村夫。

猫哭耗子!吴国的众文武或愕然或愤然。

大将鲁肃短暂的愕然,之后便担忧起来。生怕甘宁黄盖等气恨难平,急忙派人加以阻挡——

岂料,诸葛亮全然不睬。

只见他踉踉跄跄,悲声连连:“公瑾!我来迟也!公瑾——”

彼时,武将们早已怒容满面,手按剑柄。

一把老剑更是怒不可遏,直刺诸葛亮!

赵云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剑甫出,程普之剑已铿然跌落!

只听鲁肃一声断喝:诸葛先生此行是客,这岂是待客之礼?

诸葛亮缓缓向前,拾起程普之剑,双手递给他。

武将们神色黯然。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诸葛亮一边洒酒,一边哭诉。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哭声如江似河!我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盈盈,如雨般泻下。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言及此,诸葛亮已泣不成声!

3楼

【B】

“都督归来——都督归来——”

当东吴君臣陷入一团哀恸之时,一人着白衣白帽不期而至!

谁?

诸葛村夫。

猫哭耗子!吴国的众文武或愕然或愤然。

大将鲁肃短暂的愕然,之后便担忧起来。生怕甘宁黄盖等气恨难平,急忙派人加以阻挡——

岂料,诸葛亮全然不睬。

只见他踉踉跄跄,悲声连连:“公瑾!我来迟也!公瑾——”

彼时,武将们早已怒容满面,手按剑柄。

一把老剑更是怒不可遏,直刺诸葛亮!

赵云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剑甫出,程普之剑已铿然跌落!

只听鲁肃一声断喝:诸葛先生此行是客,这岂是待客之礼?

诸葛亮缓缓向前,拾起程普之剑,双手递给他。

武将们神色黯然。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诸葛亮一边洒酒,一边哭诉。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哭声如江似河!我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盈盈,如雨般泻下。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言及此,诸葛亮已泣不成声!

他携琴而来,一曲长河吟送别亡灵。

双目哭红声声诉说中,尽释东吴之敌意。

“‘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此时的诸葛亮,眼里噙满泪花,伏在周瑜的棺椁上号啕痛哭并频频以首撞之。

祷词情真意切,文采斐然。不惟蓄满磅礴的真情,也如实地概括了周瑜壮丽勃发的一生——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此句可为“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十六字之注解。

“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上面一段可为“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一句的详细诠释。

“既生瑜,何生亮”,那位生前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的儒将对天长叹!

河水默默,斯人去矣。

仰慕周瑜闻弦歌而知雅意,诸葛亮寻得长河吟。

然此时,人已去,阴阳已相隔,弦音有谁听?

看三国电视连续剧,最是钟情这一集。

诸葛亮情动于中发乎外,因此泪雨滂沱以头撞棺。一般人认为诸葛亮哭周瑜只是惺惺相惜。

然,揭去这层金面,还余些什么呢?

【C】

诸葛之哭周瑜者,亦自哭也。

未出茅庐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然前者辅佐齐桓公,使其一霸天下九合诸侯;后者下齐七十余城,令诸侯侧目而视。司马徽将诸葛亮比作周之姜尚汉之张良,徐庶将其比作鸾凤,可见并非自夸。

而此时,刘备刚得荆州及周围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可谓羽翼未丰。三鼎之一足还未铸成。想想遥遥无期的宏伟战略,诸葛亮怎么能不自伤?

他和周瑜英雄相会,却各为其主;英雄气短,焉能不悲?

长期的游学论道,诸葛亮不会不知,三国中惟独蜀是最薄弱的一环。蜀占人和,可未得天时未得地利,复兴汉室非一人之力能为之。水镜先生曾慨叹:孔明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崔州平亦对刘备坦言,“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而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念念不忘的是刘备三顾相请的诚意啊!

可前途茫茫,未来胜出的几率有几成?

无疑,三国之中魏的国力最强盛;蜀与吴相比,实力又远远不及!

且看三国演义后几回蜀与吴最后投降递交的户本帐册:

“后主拆封视之,大喜,即遣太仆蒋显赍敕令姜维早降;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吴的户口数是蜀的近两倍,兵士是蜀的两倍,米谷数是蜀的七倍!

蜀如此国力何以与强魏相拼?

天不欲之一统天下,奈何?孰又能夺之?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早有“木牛流马”、“驱虎豹之计”、“八阵图”、“连弩法……”诸多未雨绸缪的运筹帷幄之举,皆可谓先知先觉的最好注解。未得其时,争之何益?南征功劳不小,攻心为上,使蜀国有了稳固的后方。六次北伐,鞠躬尽瘁,“凡二十以上皆亲览”,为的是报先主的知遇之恩,力行的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入世之举。即使扫平中原,那位后主阿斗就能坐稳吗?

【D】

思及后部书六出祈山时,也不禁怅惘欷嘘一番。

感怀钦佩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一百十三回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女人服饰时,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主簿杨颙也曾劝谏,“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诸葛亮岂能不识此理?可他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如自己尽心。

眼前又闪现出荧屏上诸葛亮的感人举动:咳嗽声声中,他正托着一盏灯察看军事要略;此时一名小校悄悄进来,为他端来了饭食。小校崇敬地看着自己的主帅,为那种忘我的精神感动了,竟啜泣起来……

诸葛亮的廉洁奉公更令人感动,遗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就是这么一位忠心耿耿的治世能臣,死后还要戴一顶独断专行的帽子。

呕心沥血,心系国家,一片赤诚;事无巨细咸决于己,谁说不是英明果断之举?

若刘禅才及曹睿一半的话,就不会掣诸葛亮北伐的后腿!

【E】

想起了诸葛亮的眼神。

在骂死王朗一回中,目光烁烁如炬,言辞犀利如剑,令王朗难以招架,猝死马下。

在上方谷一回中,目光冷若冰霜。

“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三国演义之一百十三回)

手摇鹅毛扇,缓缓从三轮上站起来,面露猎人射获后的喜色,频频变换着角度观赏山下的司马父子抱头痛哭……

司马懿啊,司马懿!你这只老狐狸,你也有今天!

“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 即引兵奋力冲杀。”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电视画面上的孔明呆立着,半晌没动。任凭雷电轰响,哗哗的雨水沿青灰色帽沿淌下来,再由缕缕苍发流向脚下。

此役前夕,诸葛亮曾祷告关羽张飞在天之灵佑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颓然,疲惫,寒冷——他的心在颤栗!

“凤兮凤兮思高举,时乱世危久沉吟。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垄亩民。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在抚琴。”三顾茅庐那一集的插曲,音犹在耳。

三顾茅庐时的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感念刘备的诚意最终离开隆中;还嘱咐诸葛均勿使田亩荒芜,自己“待功成之日,即当隐退”。

二十七年,弹指一瞬间!

他初出茅庐火烧博望,令曹军大败而归;战群儒借东风,联吴抗曹火烧赤壁;用奇谋袭取南郡荆襄,接着攻取桂阳、武陵、长沙、零陵四郡,稳固了荆州;之后辅助刘备夺取两川,奠定蜀汉基业。

后来刘备彝陵惨败,白帝城托孤。

再后来,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叛乱;接着便是北伐!前五次均无大的建树。

这一次,他上方谷设伏,满以为将司马懿拿下;奈何天不灭之!

联合孙权欲毕其功于一役;然,东吴三路兵败!

五丈原屡屡诱战无效,司马懿深沟高垒!

而此时,他已胡须斑白,面容憔悴,两颊清癯。忆及先帝临终所托,两行泪水悄然滑落双颊。

明主已去,然凤犹在。

凤,已老矣。

【F】

诸葛亮的一生,悲剧味太浓。

以诸葛亮对天下时势的了解,对客观形势的把握应该相当明晰。他熟读《孙子兵法》,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以当时刘备的实力来说,要想兴复汉室几乎妄谈。但是,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纵观诸葛亮从政的一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伟大目标也不是空谈,而是真正付诸行动。初出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积极策划并参与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成绩。诸葛亮锲而不舍地奋斗了一生,虽未实现兴复汉室的夙愿,但在他的努力下,蜀国也曾迅速崛起,与魏、吴呈三国鼎立之势。这一切,他都是在“兴复汉室”的伟大目标为支柱之下实现的。

有人假设,诸葛亮若为曹魏效力的话,应当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因为他太多智慧,魏国兵精粮足。

然而,诸葛亮“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供职于阴险狡诈的曹氏集团,诸葛亮当然不屑为之。

司马懿,一个鹰视狼顾之臣,最终将魏国基业嬗变为司马氏的江山;与曹操一样,腹有谋略且阴险奸诈,善于伪装,至死未能让曹悟出“三马同槽”的含义。

司马懿和曹操,两个大阴谋家——大权在握获得政治上的显赫,为子孙奠定基础,再把皇帝位留给子孙做。

诸葛亮品行高洁如出水芙蓉;彼二人与之相比可谓判若云泥。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在悲剧人物身上,往往凝聚着天地间那股浩然正气。

有人说,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诸葛亮是三国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或许,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景仰诸葛亮的最大原因罢。

【G】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精神,是一种封建士大夫的入世情结。

孔子——中国古代的至圣先师。提出必须出来做官辅佐君王并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之后,圣人还是亮明一个正统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屈原——楚国的贵族,一介文人。针对当时楚国制定了一些变法的措施,最终失败后,跳入汩罗江。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生命价值的所在。一旦他们丧失了这样一个权利,也就等于失去生存下去的意义。这正是屈原在遭到冷遇,流放,继而接连听到君王、国家的噩耗后走向极端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蜗居茅庐,循着他们的踪迹踏歌而行。

未遇刘备时,声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而胸中跳动着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入世之心,他并非真想做隐士。从他提出的“隆中对” 中可得到证明。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隆中对”是对天下大势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分析的结果。集诸葛亮二十余年之学识,数年之潜心研究之大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若不是身居茅庐心怀天下,又怎能提出这个千古之策?

刘备在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入荆州以前,他就被许多人认为是英雄人物,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曹操曾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他觉得,刘备确实是汉家皇室后裔中的英雄人物,又见其“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遂答应跟随而去。

电视剧中三顾茅庐那一回恍惚又浮现眼前,悸动于刘备诸葛亮二人促膝谈心的那一幕!

这边是谦恭有加的刘备,对面是面如冠玉的孔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诸葛亮指一画轴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

脑海里不时浮现着诸葛亮和刘备并辔而行的身影,还有他六出祈山的一帧帧画面。

扫平中原,直捣长安!

诸葛亮把鹅毛扇一挥,三军将士排山倒海般冲杀向前,步伐雄武有力……

【H】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煌的如落霞之环照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

无疑,诸葛亮之死就是一种极致的辉煌。他的精神和道德,如落霞之环照着后世的英豪才俊之士。

那一幕夕阳西下的悲壮,再一次从脑海中跃出来。挥之不去。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诸葛亮看着深邃莫测的长空,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西天残阳如血,周围青灰色的云有一丝凌乱,只远远地看着。秋风追逐着拍打着片片萎叶,像要把他们赶尽杀绝。

27年前那个飘逸的年青人,那个对知己之主侃侃而谈天下之势的年青人,那个曾临行前嘱咐弟弟勿荒芜田亩的年青人,音容尚在吗?

可如今,他已然胡须斑白,面容消瘦,眼神中含着藏不住的悲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他微微咳了一声。

四轮车吱吱嘎嘎,原本寂寥的四周更显空旷。

……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陆游的这两句诗道出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无奈!

时代造就英雄,诡谲莫测的世事又往往使其命运多舛,大事不济。故周瑜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句诗折射出了士大夫情结中“入世不狂热,隐逸不悲观”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吸纳儒家入世的思想,注重对现实的适应与改造,又受老庄淡泊隐逸思想的熏染,注重对现实的超越。这样,他们在入世时就不至过于狂热,隐逸山林时又不至过于悲观。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菜根谭?闲适》)

寥寥数语可以白描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闲适生活。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灵异山水自能造就奇人!

重才不重貌,娶阿丑为妻。举案齐眉,琴瑟相和。

“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游历四方,胸积锦绣!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尽显其士大夫情愫!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境界!

诸葛亮的一生展现了一种浩然正气,在天地间气势如虹直贯云宵!

此气如江河,从1800多年前的三国顺流如下;直至今日,它还在鼓舞着拼搏进取的人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THE END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 酒奴揽月
    酒奴揽月 Jul 13日, 2022 @ 04:30 am 中医,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可是妈很相信阿,况且他是你们的亲戚,不会对你说假话。”的对封建的妥协.他们又不得不在强大的压力下皈依传统.也便自我安慰道“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地看病吃药,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面对儿子的病重,汪母也相信起天来.二、 渴求被爱,缺少精神关爱的汪母《 回复
发布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