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被马超一夜梦三国(三国演义马超和赵云)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之三国武将赵云、马超,求正解。
赵云,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
关于三国志我就不说了。
虽然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依据,较之演义,其可信度绝对要权威得多,但史书并不完全等于史实。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受作者所采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也必然要受作者个人情感以及当时所处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同的史书不乏记载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
《三国志》中的魏书和吴书,以当时已经传世的两国原有史书为基本材料,也就是说这两国的史书应该是在魏国、吴国未灭之时写成并存世的。当朝统治下所作的当朝史书,很难避免为本国讳恶扬善、为他国讳善扬恶的现象,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多少是要打个折扣的。
《三国志》成书于晋,因此必然要为晋朝统治者――司马氏讳恶扬善。比如魏甘露五年,年轻的魏主(高贵乡公)曹髦不甘为傀儡,率数百侍从欲攻司马昭,被弑。《汉晋春秋》等史书对此事都有详细记载(1)。但在《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中却只有区区的十二个字:【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曹髦之死的背景、过程都完全隐去了。
虽然魏、晋实际上都是由权臣篡位而立国,但在形式上,它们都是禅让的产物――魏受汉禅让,晋又受魏禅让(2),是正当的朝代更替。因此《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的传记称为“纪”,而蜀、吴两国君主的传记则称为“传”;因此也存在相应的讳恶扬善的问题。比如赤壁之战,是奠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亦有详细记载(3)。但《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此次惨败的大战是这样记载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虽然如此,但魏书、吴书毕竟是以当时已传世的两国史书为基本依据,因此其材料相对还算比较完整而切合史实的。而蜀国则没有现成史书,完全是由陈寿自采资料撰写。因此,在魏、蜀、吴三书中,蜀书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蜀书的不完整性以及与史实的偏离度,应该是三书之中最大的。
二、关于《三国志》里的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十分简短,即使加上裴松之注所引的《云别传》等史料,整体上仍然很简短,战绩记载很少。很多人以此为依据,对历史上的赵云给予了质疑和否定,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对此,我持异议。
1、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变雨纹”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否定了这种说法,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操“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敦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敦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且三国志中蜀志史料缺乏。赵云对政治的东西就不提了。
历史三国马超和赵云怎么不被重用?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赵云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时运不济,故虽一生任劳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当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结局。关于赵云的统帅能力。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种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我肯定谋士之言他能听得进。为将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将吴起亲自替士兵吸脓,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赵云,做战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难得的是,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而是分与诸军。这样的人不是帅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帅才? 三国9中像张飞这种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统帅。。。。统兵作战经验尤为重要,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一开始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上,我以为他的统兵能力不比关羽差。汉中之战后,马超终于认识到刘备根本不可能信任他,虽然在赢得汉中后封他为凉州牧,但手中根本没有一城一地,不过空头支票一张。马超变得越来越郁闷,处处小心谨慎,惟恐做错一件事而被刘备找借口除去。终日恐惶不安,终于郁忧成疾,临死前上表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临死前委婉向刘备求情,希望放过马岱。其实刘备不会杀掉马超的,但是也不可能起用马超。刘备一生夺人兵马无数,怎么可能任曹操评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这么一个凭威名可取国,人称有韩信、英布之勇,甚得羌、胡人心的人带兵呢?也许马超投降曹操能有个更好的结局。但马超又安能甘作人下?马超的另一个壮举是在曹操当丞相时,曾经招马超去当官,马超没有去。后来马超做为司隶校尉的督军从事征讨郭援,战斗中被箭射中,马超立即用布带裹好受伤的小腿又继续战斗,此战攻破敌军斩杀了主将郭援。朝廷因功拜马超为徐州刺史,后来又拜马超为谏议大夫。
三国历史上赵云和马超单挑谁厉害些?
同为《三国演义》中的超级猛将,蜀汉五虎上将,赵云和马超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装备相似:都是白马银枪。
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八回中描述了马超的装备是“白袍银铠,手执长枪”,可见马超是个白马银枪将。
赵云出场是在公孙瓒与袁绍磐河之战中,虽然没有说他的坐骑,但他归附公孙瓒后,被公孙瓒任命为骑兵将领,大家都知道,公孙瓒的主力骑兵部队叫“白马义从”,将士们都骑着白马。那么赵云的坐骑也肯定是白马了。
在书中第第七十一回,描述了赵云匹马冲阵救黄忠,赵云秀了一套枪法,说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这说明赵云所持的是一杆银枪。
二、相貌相似:都是帅哥
赵云出场是个“少年将军”,从文丑的魔掌下救出公孙瓒后,公孙瓒看赵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给人感觉一身凛然正气,长得帅就代表正义。
而马超出场也有外貌描述,在演义五十八回说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这说明马超的皮肤好,白净优雅,身材矫健。
赵云在卧牛山时与周仓打斗,周仓回来向关羽汇报,说敌人“极雄壮”,以周仓这样的壮汉能说赵云雄壮,说明赵云是个肌肉男。而马超的身材特点则是“腰细膀宽”,是个矫捷型的身躯。
总的来说,同为帅哥,赵云是充满了阳光的肌肉猛男,而马超则类似于现在的小鲜肉。
三、武艺相似:都是超级猛将
赵云和马超都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在三国武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战绩彪柄,都属于超级猛将。
赵云和马超有过两个共同的对手:许禇和张郃
赵云战许禇是在穰山之战,曹操率兵与刘备对峙,曹操派麾下第一猛将许禇出战,刘备军中赵云跃马来迎,“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打了个平手。后来赵云掩护刘备突围,在途中遭到许禇拦截,“与赵云力战”,于禁和李典也来夹攻,刘备趁机脱身而走。
马超与许禇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是在渭水河畔,两将共战三局,许禇“杀得性起”,卸去盔甲,奋威力战,与马超打了个旗鼓相当。但随后两军混战,马超“直杀到壕边”,许禇却中了两箭,似乎应落于下风。
以许禇为参照,赵云和马超的表现难分高下。
赵云与张郃有过四次对阵:穰山之战,刘备被高览、张郃前后封堵,陷入绝境,激战一夜的赵云冲阵而来,一枪挑翻高览,再三十合击退张郃;长坂坡之战,赵云怀抱阿斗遇张郃拦截,“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乌林道伏击战,张郃与徐晃联手夹攻赵云,掩护曹操撤退,被赵云打跑;米仓山之战,赵云匹马冲阵,救出黄忠,张郃和徐晃“心惊胆战”,不敢拦截。
马超与张郃有过一次交锋,就是在潼关大战中。马超出马搦战,于禁迎敌,被马超“八九合”击退,张郃出马接战,“战二十合亦败走”。
马超击败张郃用了二十合,赵云击败张郃用了三十合,能说明马超武艺比赵云高强吗?当然不能,实际上赵云与张郃交战之前已经激战了一夜了,从“候至天黑”一直打到“捱到天明”,然后又在乱军中冲阵,挑翻高览,“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三十余合击退了张郃。赵云的体力消耗是相当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能三十余合打跑张郃,战斗含金量绝不可能比马超的二十合退张郃更低。
所以说,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赵云也完全能够二十回合打跑张郃。
马超和赵云的战斗风格还确实大不相同。马超更善于在阵前堂堂正正地单挑厮杀,而赵云更擅长在乱军混战中斩将杀敌。马超的战斗生涯中总共干掉过13个敌将:刺死王方、生擒李蒙、枪挑李通、力敌五将,“砍翻马阮,剁倒梁兴”,杀死杨阜“兄弟七人”。另外还重伤韩遂、杨阜。
赵云的战绩就太辉煌了,光是有名有姓的将领陆续倒在赵云枪、剑、箭下的就有24人之多,这还不算长坂坡干掉的无名敌将四十余人,另外还生擒4人,箭下放活1人(万政),可谓是战功累累。
马超身份高贵,打起仗来比较讲求场面上的效果,非常潇洒;而赵云不管那么多,只追求实际效果,手段多样,五花八门,所以战果要好得多。
如果马超与赵云在阵前单挑厮杀,两人武力值差距甚微,谁也没有碾压对方的实力,二三百合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对方。如果是在乱军中不期而遇,马超应该落在下风,他的战场感知敏锐度远不如赵云,应变能力也无法与赵云相提并论。
为什么说赵云比马超厉害,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证据?
三国二十四名将武力榜中有两点争议最大:一是颜良文丑两人武力明显被严重低估,二是“一吕二赵”还是“一吕二马”?也就是说赵云和马超谁才是吕布之下第二人?
颜良文丑且先不说,赵云和马超的争论由来已久,不过如果细读演义你会发现,其实《三国演义》已经有了答案,那么赵云武力是否略逊马超一筹?演义中有三大铁证,这下实锤了,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演义中有两个人会经常用来作参照对象,其中一个是许褚,另外一个是张郃,原因在于和他们两人交手过的猛将很多,比如许褚和排名前六的都交过手,和张郃交过手的也不少,比如五虎上将中除了关羽没有和他打过之外,其余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四人都一一和他交过手,因此以张郃为参照对象的话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赵云和马超的武力水平。
演义中的第一个铁证
先看看演义中张郃面对赵云和马超的不同表现,穰山突围战中赵云三十余回合击败张郃:
“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
潼关之战中马超二十回合击败张郃:
“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
乍一看似乎马超强过赵云很多,但是穰山突围战中赵云冲杀了整整一晚,体力消耗很大,而马超体力充沛;这是其一,其二马超在击败张郃并杀了李通后遇到曹洪,结果曹洪居然在马超手下支撑了四五十回合,难道曹洪武力强过张郃这么多?显然不是,原因就在于张郃有点偷懒,不是生死关头没有拿出自己的最强武力大战马超(这一点从后面张郃陷入张飞包围之中,力敌张飞三五十回合也能看得出来),而曹洪则是以命相搏。
显然马超和赵云的武力绝无可能差距这么大?但是二十回合和三十余回合相比仍然有十几个回合的明显差距,以马超和赵云两人这种顶级猛将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这个差距可以说是相当的大了,即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赵云还是要略逊马超一筹。
演义中的第二个铁证
曹操麾下猛将很多,李典和于禁的武力相对较弱并不突出,可以肯定的是李典武力强过于禁,但是你要说相差很大也没有,因为两人在作战中经常一起搭档出击,能成为搭档的武力相差不会太大,比如周泰和韩当,宋宪和魏续等等。
演义中李典和赵云交过手:
“曹仁命李典出阵,与赵云交锋。约战十数合,李典料敌不过,拨马回阵。”
马超则和于禁交过手:
“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
李典、于禁两人没有张郃那么圆滑,这两次交手也是两人真实武力的体现,从李典主动退走来看显然他还能在赵云手上再支撑几个回合,这里仍然有十个回合左右的差距,还是那句话,即使考虑到李典和于禁的武力差距,以马超和赵云这种级别的猛将来看,十回合的差距还是能看出马超比赵云略胜一筹。
演义中的第三个铁证
潼关之战时,曹操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后,面对如此悍勇的马超,曹操不由得大发感慨:“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又心有余悸的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吕布的悍勇可是给曹操留下过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把马超和吕布相提并论,其实就是认为武力堪与吕布相比的只有马超一人!
而赵云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即使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七进七出曹操大营,击杀其麾下五十余员战将,曹操也只是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