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雨抚心澜袁绍厉害梦三国(三国之袁熙力挽狂澜笔趣阁)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演义战官渡袁绍铸败绩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战官渡袁绍铸败绩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下5点:
①袁绍得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怒而起兵攻曹。
②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一度欲回守许昌。
③谋士荀彧劝曹操与袁绍相持,使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生变,再出奇制胜。
④曹操纳其言,并依许攸计谋派兵袭烧了袁军之粮。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详细内容:《三国演义》第三 十 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
细作探知虚实,报至官渡。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遂传令军将鼓噪而进。绍军来迎,两边排成阵势。审配拨弩手一万,伏于两翼;弓箭手五千,伏于门旗内:约炮响齐发。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等诸将。旌旗节钺,甚是严整。曹阵上门旗开处,曹操出马。许诸、张辽、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后拥卫。曹操以鞭指袁绍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审配见曹军来冲阵,便令放起号炮:两下万弩并发,中军内弓箭手一齐拥出阵前乱射。曹军如何抵敌,望南急走。袁绍驱兵掩杀,曹军大败,尽退至官渡。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审配曰:“今可拨兵十万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筑起土山,令军人下视寨中放箭。操若弃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许昌可破矣。”绍从之,于各寨内选精壮军人,用铁锹土担,齐来曹操寨边,垒土成山。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弓弩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弩手于其上射箭。曹军大惧,皆顶着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箭下如雨。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
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绍军约退三十余里,操遣将出营巡哨。有徐晃部将史涣获得袁军细作,解见徐晃。晃问其军中虚实。答曰:“早晚大将韩猛运粮至军前接济,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将此事报知曹操。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袁绍军中,望见西北上火起,正惊疑间,败军投来:“粮草被劫!”绍急遣张邰、高览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烧粮而回,恰欲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下夹攻,杀散袁军,四将合兵一处,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又分军于寨前结营,为掎角之势。
却说韩猛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审配曰:“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袁绍曰:“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审配领命而去。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后人有诗叹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军士忙报入寨中。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攸曰:“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塞中。次日,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是夜星光满天。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是夜因见众星朗列,乃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遂连夜求见袁绍。时绍已醉卧,听说沮授有密事启报,唤入问之。授曰:“适观天象,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后人有诗叹曰:“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前过袁绍别寨,寨兵问是何处军马。操使人应曰:“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凡过数处,皆诈称蒋奇之兵,并无阻碍。及到乌巢,四更已尽。操教军士将束草周围举火,众将校鼓噪直入。时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眭元进、赵睿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曹军飞报曹操,说:“贼兵在后,请分军拒之。”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于是众军将无不争先掩杀。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眭、赵二将驱兵来救,操勒马回战。二将抵敌不住,皆被曹军所杀,粮草尽行烧绝。淳于琼被擒见操,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绍营以辱之。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邰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且说曹操杀散淳于琼部率,尽夺其衣甲旗帜,伪作淳于琼部下收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奇军问之,称是乌巢败军奔回,奇遂不疑,驱马径过。张辽、许褚忽至,大喝:“蒋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尽杀蒋奇之兵。又使人当先伪报云:“蒋奇已自杀散乌巢兵了”。袁绍因不复遣人接应乌巢,只添兵往官渡。
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惇、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比及接应军到,曹操又从背后杀来,四下围住掩杀。张邰、高览夺路走脱。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郭图恐张邰、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邰、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绍曰:“何出此言?”图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人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邰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邰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惇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营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邰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却说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邰、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许攸又劝曹操作速进兵;张邰、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即令张邰、高览领兵往劫绍寨。当夜三更时分,出军三路劫寨。混战到明,各自收兵,绍军折其大半。
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操用其计,使大小三军,四远扬言。绍军闻此信,来寨中报说:“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去也。”绍大惊,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
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袁绍是不是被严重低估了?为什么?
袁绍有没有被低估,主要是看个人想法。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知肯定是不同的。历史没有低估袁绍,但确实有一部分读历史的人可能会主观上低估袁绍。
低估袁绍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部分读者只了解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对袁绍的生平并不了解。
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对手曹操虽然是东汉末年第一牛人,但袁绍表现得也确实昏庸。
在官渡之战中,我的印象是对于忠言袁绍不从,袁绍不听等。
袁绍要对曹操开战,沮授劝袁绍以逸待劳,打持久战,袁绍不从,反而削沮授三分之二兵权。
曹操东征徐州刘备,田丰劝袁绍奔袭许都,袁绍以儿子得病为由不从,气得田丰大骂,袁绍从此疏远田丰。
曹操已经打下了徐州,刘备投降袁绍。袁绍这时却要出兵打许都。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劝袁绍打持久战,对外联合诸侯,对内发展实力,同时出奇兵骚扰曹操,让他不得安宁,慢慢耗死曹操。袁绍不从,以败坏军心为由将田丰下狱。
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退回官渡。袁绍率军渡黄河,沮授不愿过河,建议分兵过河,攻下官渡,大军再过河不迟。万一输了会全军覆没的。袁绍不从,削了沮授剩下的兵权,强迫沮授随军过河。
袁绍率军过黄河后,沮授为袁绍分析说:“我们人多,但不及曹军善战。曹军粮少,物资不如我军。曹军利于速战,我军利于缓兵。我军应该打持久战,拖垮曹军。”袁绍不从。
袁绍派淳于琼带领万余人护运粮车,沮授提醒袁绍派一支人马埋伏在淳于琼外围,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不从。
许攸建议派轻骑奔袭许都,袁绍因之前派韩荀和刘备分兵出击失败,因此不愿再分兵冒险,还是不从。
曹操率五千兵马奔袭乌巢,张郃力主全力救淳于琼,袁绍不从,反而听郭图的出重兵打曹营,只派一支轻骑支援乌巢。结果曹营没打下来,乌巢也被烧了。张郃也因为郭图甩锅陷害挑拨,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期的袁绍确实就是个昏庸无能的主,完美地避过了所有正确选择,最后在绝对优势面前败给了曹操。失败后不思悔改,还把田丰给杀了。
如果只了解官渡之战,袁绍肯定就是个昏庸无能的形象,相对于他一生的表现,很可能会低估袁绍。
如果只读了《三国演义》,袁绍的形象就更惨。演义中袁绍70多万兵马败给了曹操7万兵马,最后带八百骑逃回冀州。
第二,部分读者对历史人物一两件事的认知,就给历史人物一辈子定性。
很多人都会因为历史人物的一两件事,就给历史人物定性。比如法正在汉中之战中出谋划策,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感叹法正死早了,就有人认为法正比诸葛亮还要厉害。赵括因为对手是白起,就有人认为赵括是一代名将。司马懿70岁发动高平陵之变,开始专权,就被人认为他从出山时起就冲着夺江山来的。
袁绍在官渡之战证明着他的昏庸无能,也很容易被人定性成他一辈子就是这样的人,没什么能力。
我觉得人是在变的,特别是袁绍这样的大人物,随着地位,实力提高,野心也随之膨胀,最后野心吞噬理智,在官渡之战中爆发,晚年变得昏庸起来。
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至少比大部分诸侯都要强,有很大的能力,但也有缺陷,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像荀彧、郭嘉这样的顶级精英早就看出袁绍的不足,早早脱离袁绍,投靠更优秀的曹操。
袁家四世三公,是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故吏门生满天下,袁绍的背景是很强大的。
但年轻时的袁绍不仅仅是个高富帅,官N代,还是个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看到宦官的危害,一直想除尽宦官。
袁绍最初跟着何进混,一直劝何进杀宦官。何进无能,被宦官反杀,但袁绍还是带人杀尽宦官。
袁绍给何进出了召地方武装进京兵谏何太后的馊主意,使得他杀完宦官后,发现董卓已经浑水摸鱼,掌握了朝廷。董卓对袁绍说要换个皇帝,袁绍直接跟董卓叫板。不过袁绍还是怂了,离开京城,逃往冀州。
董卓因为袁绍的显赫家世,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董卓在京城胡作非为,惹得地方势力及京城官僚大夫的不满,各地都有讨伐董卓的想法。袁绍因为家世的显赫,诛宦官的首功及叫板董卓的勇气,成为了当时最有号召力的人。袁绍也因此成为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当然最终因为各怀鬼胎,各路诸侯都想着保存实力,最后不了了之。
这期间,袁绍想立汉室宗亲刘虞为皇帝,刘虞忠君,不肯答应,他又想让刘虞领尚书令。
袁绍想这么干,无非是想将刘虞控制在手里,刘虞为天子,他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毕竟袁绍虽是盟主,但在官职上只是个小小的勃海太守,跟其他诸侯比不了。将刘虞捧起来,要刘虞给自己封个大官,那就不一样了。
袁绍这时候还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如果讨伐董卓不成,就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并沙漠之众,向南图取天下。袁绍一生也是这么奋斗的。我觉得袁绍这时的人生规划比曹操说的驾驭人才要有用得多,曹操那是为君原则,算不上是战略规划。
诸侯讨伐董卓失败后,天下开启了群雄割据的时代。袁绍听从逢纪的建议,以反客为主之计从韩馥手上夺取冀州。这时候的袁绍虽然有野心,但也只是想扶持汉室,成就霸业。所以这时候沮授建议袁绍先统一河北,再迎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是非常高兴的。
之后袁绍屡败公孙瓒,不断扩充势力。这期间袁绍与曹操联合,公孙瓒与袁术、陶谦联合,两边征战,袁绍与曹操都是屡战屡胜的。
没多久,曹操异军突起,发展壮大。曹操向南对付吕布,袁术,袁绍向北对付公孙瓒及黑山军张燕等北方势力。
195年十月,汉献帝被追得到处跑,沮授一再建议袁绍迎天子,袁绍这时候还没有统一河北,但心态已经变了,野心也已经膨胀了。他现在是想成就帝业了,而不是霸业。所以他担心汉献帝会成为累赘,拒绝了沮授的请求。结果让曹操捡了便宜,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迅速扩张。
袁绍这时候才发现天子的价值,肠子都悔青了,想找曹操要天子。曹操当然不干了,但又暂时还惹不起袁绍,将大将军送给袁绍来安抚他。
袁绍最终灭掉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全盛。曹操也先后灭掉吕布,袁术。两家准备官渡开战了。
袁绍能够统一河北,绝不是仅仅靠他的家世。袁术跟他的背景就是一样的,不是早早的玩完了嘛。袁绍能够统一河北,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也是靠他的能力。
从袁绍的一辈子,可以看出他各方面是不断在变的,实力,野心,理智都在变。
沮授、田丰的建议并不难懂,但是袁绍野心膨胀,急功近利,想尽快成就帝业,然后就听不进任何阻碍他快速成就帝业的意见,逐渐疏远讨厌沮授,田丰。面对讨厌的人提的建议,袁绍自然是听不进去,根本就不愿意去考虑。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就深有体会,如果对一个人有了偏见,就会讨厌那个人说的任何话。
袁绍就是从一个有为青年逐渐变成一个昏庸无能的老头,如果读者仅以官渡之战这一件事去给袁绍定性,很容易低估袁绍的。
曹操,刘备,公孙瓒,孙权,诸葛亮等都一直在变,曹操也膨胀过,晚年也没了他火烧乌巢时的勇气。刘备晚年也膨胀听不进意见。诸葛亮当丞相后,再也看不到他在隆中时的潇洒了。
第三,部分读者过度吹捧郭嘉,导致袁绍被低估。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郭嘉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三国最厉害的谋士,还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说法。郭嘉非常厉害不假,但要说他是三国最厉害谋士,显然是高估。
郭嘉被高估,那就意味着袁绍会被低估。郭嘉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就全部针对的是袁绍。
“十胜十败论”就是吹捧曹操,贬低袁绍的。袁绍到底是不是这么不堪,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激励曹操与袁绍一战的勇气。郭嘉除了是想鼓舞士气,同时应该还想激励曹操,继续保持优良作风,战胜袁绍。结果曹操真的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那郭嘉说袁绍的一堆毛病就坐实了。
袁绍就只能是个一无是处的昏君了。
袁绍手下的五位最强武将分别是谁?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颜良和文丑。当时的天下名士,从小就会让梨的孔融,曾经这样评价:“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也被罗贯中刻画成当时的一流猛将,其武力不亚于曹营中的张辽、徐晃等人。
除了颜良、文丑,再有就是张郃、高览。他俩在官渡之战前戏份并不多,而在归顺曹操以后,其中的张郃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追随曹操东征西讨,成为“五子良将”之一。
而高览虽与张郃齐名,却没有展露出自己应有的水平,逐渐销声匿迹。
颜良、文丑,再加上张郃、高览,这四员战将被合称为“河北四庭柱”,又称为“河间四将”。
不过,在真实历史中,袁绍前期的主力战将并非“河北四庭柱”,而是一名叫麹义的战将。正是他的英勇表现,让袁绍得以大败公孙瓒,最后坐拥冀、幽、青、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天下实力第一的诸侯。
下面,我们分官渡之战前和官渡之战这两个时间段,介绍一下袁绍阵营这几位名将,并对他们的表现做一下点评。
一、官渡之战前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主要对手是盘踞在北方的公孙瓒,而为袁绍击败公孙瓒立下汗马功劳的,正是鲜为人知的麹义。
麹义原本是韩馥手下将领。公元191年,麹义反叛,韩馥发兵征讨,但被其所败。
恰好此时袁绍为夺取根据地,与麹义联合,共同逼迫韩馥让出了冀州。于是,麹义便成为了袁绍帐下一员猛将。
公元192年,公孙瓒南下侵扰冀州。袁绍率兵北上,与公孙瓒在界桥遭遇。
当时,公孙瓒拥有一支号称“白马义从”的精锐骑兵,大约万人左右,他们在当时是战场上最为锐利的“矛”。
而袁绍则摆出了自己军中最为坚固的“盾”:以麹义为主将的800名戟盾重装步兵。
同时,为了对骑兵有效造成杀伤,袁绍还在麹义的身后布置了数千张强弓硬弩,形成了交叉远程火力网。
公孙瓒看麹义兵少,加之又过分迷信“白马义从”,在战役打响后,他就命令骑兵们发起攻击,企图一个冲锋便将袁军踏平。
殊不知,麹义对此早有准备。他先是命令士兵们埋伏在盾下不动,等到公孙瓒的骑兵只有数十步远的时候,又令他们同时起身,扬起沙尘,大声喊杀。后排的强弓硬弩此时也一齐发射。
面对毫无惧怯的步兵大阵和突然来袭的箭雨,冲在最前面的骑兵们一时间陷入了混乱,而后面的骑兵也“刹不住车”,与前面的马匹挤成了一团。
因为当时尚未发明马镫,骑兵在静止状态下的近身战斗力是不强的。麹义的800名精锐步兵则在此时发挥威力,他们配合后方的弓箭部队,开始了一场对骑兵的反杀。
在近身肉搏中,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开始大溃败,麹义则乘胜追击,收割胜利果实,一直打到了公孙瓒的大营,迫使其狼狈而逃。
不过,“白马义从”毕竟是精锐骑兵。有一支残余骑兵部队,悄悄迂回到后方,对袁绍所在的本阵发动了攻击。麹义得知后,立即回撤,又帮袁绍解了围。
此后,麹义又连败公孙瓒,为袁绍最终消灭之奠定了基础。
麹义虽然为袁绍立下了大功,但解决却不太好,据《后汉书》记载:
“曲义(麹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原来麹义自恃有功,欲在袁绍背后搞小动作,结果被其所杀。
加之麹义反叛韩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麹义在德行操守上,是很成问题的。
二、官渡之战时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军中的主将是麹义,而在其死后,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才称为袁军中心的核心将领。
1、颜良、文丑
颜良、文丑虽然以勇武著称,但在性格、谋略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袁绍南下攻打曹操时,因其兵多将广,让曹营之内一时人心惶惶。谋士荀彧则安抚众人说:“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无独有偶,在当时的袁绍阵营之内,对颜良、文丑也有难堪大任的评价。
比如沮授就说颜良是“性促狭”,不可独当一面。果不其然,在白马,颜良因仓促迎战,被关羽单骑斩杀。文丑也因为中计,贪图抢夺粮草辎重,也被曹军轻松所杀。
由此可见,颜良、文丑虽然骁勇,但毕竟只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难称“将才”。
2、张郃、高览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角色。但在真实历史上,他则算得上是智勇双全的名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说:“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官渡之战中,作为武将,张郃是唯一一个能给袁绍提出合理建议的人。
而被迫降曹以后,曹操竟然将之比作是韩信归汉,马上封候拜将,待遇不输关羽。
此后,张郃在曹魏屡立战功,破袁谭,平马超,讨张鲁,成为一名全能的智将。汉中之战中,在夏侯渊被杀的情况下,张郃统领余部,成功全身而退。
诸葛亮首次北伐,张郃破马谡于街亭,导致蜀汉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北伐全面失败。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张郃算准了蜀汉粮少不能持久,果然应验。